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鼓乐之乡周至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鼓乐之乡周至的知识,包括周至有啥景点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西安鼓乐的简单介绍.
1简介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西安乐古。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近日一跃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 *** 而流入民间。2历史溯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几 *** 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现存清乾隆二 *** 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结构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3派别僧、道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相传,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与僧派一样,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道派因经商的多,平时日落店铺打烊后,艺人们 *** 到四合院自娱自乐。本社庙会期间,他们全体出动,竭尽全力,昼夜演奏,而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它们也会热情的前往耍曲,烘托气氛。沿途他们吹吹打打,在市民面前展现他们的技艺。最热闹的当数阴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合六月中旬的城内西五台古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观众摩肩接踵。每年这两个时候,可以说成了鼓乐汇演。时常出现"同坛"(音),即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演得好。俗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形成俗派。俗派因在农村,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一般在农闲时参加民俗 *** 活动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收获后庆贺丰收。4艺术特色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5演奏形式但不论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锣、铰子、供锣、手梆子、方匣子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又叫"高把子",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又叫"乱 *** ",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 *** (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打击乐器以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疙瘩锣)、贡锣、手梆子的伴奏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俗派坐乐不演奏。乱 *** 是以使用笛、笙、管、云锣(方匣子)、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而得名。乱 *** 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怪板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特别是坐乐中的耍曲《摇门栓》、《捧金杯》、《得胜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眼》、《歌沙》(即《铜鼓》)等,大都来源于民歌小调或器乐曲牌,乐曲短小,旋律优美,情绪欢快,很受群众欢迎。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有《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外分词》、《京套》、《大乐》、《花鼓段》、《别子》、《服子》、《打扎子》等,约有四百余套。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有《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得胜令》、《曲破》、《赶东山》、《卓本》、《玉包头》、《下水船》、《扑灯蛾》、《游声》等约五百余首。可以 *** 演奏的鼓谱有《浪头子》、《三股鞭》、《法点》、《女退鼓》、《花退鼓》、《笨点退鼓》、《大赐福》、《帽子头》、《干鼓》等百余首。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他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西安鼓乐的乐谱,据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营一本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 *** 外,其余各本中抄写年代最早的是西仑乐社保存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 *** (1659年)六月吉日置"。演奏西安鼓乐的民间音乐家有城隍庙鼓乐社安来绪、何维新;东仑鼓乐社梁振源、赵庾长;西仑鼓乐社程世荣;显密寺鼓乐社程天相;大吉厂鼓乐社杨家帧、裴仁恭;何家营鼓乐社何永贞、何生哲;市集贤香会乐社文明(东村)、张有明(西村)等。坐乐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 *** "和"八拍鼓段坐乐 *** ",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前者用笙、笛、管、双云锣,还曾用过筝、琵琶,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大镲、大饶、铰子、煽子、大锣、马锣、引锣、木梆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或有若干乐器调整,依条件而定。有些地方农村的坐乐,吹奏乐器用到十几人以上,打击乐器更多,"川家伙"(鼓乐传统打击器)和"苏家伙"(从秦腔引进的打击器)用到几十人之多,造成神人震撼、山川荡气的宏大音响,风格亦因之不同于城市坐乐。尽管古代城内长安鼓乐社的成员多为生意人,但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只给乐社及其家属的白事奏乐。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年杨虎城陵墓从重庆迁回西安时,许多鼓乐社前往车站迎接。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 *** 的音乐。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坐乐是有严格的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呼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双扇二十面锣,十音,专门用于演奏尺调乐曲,特别是配合清吹演奏时,演奏者左右手开弓,技巧较复杂)。鼓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种。其它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亦称"开口子")、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坐乐又分八拍坐乐 *** 和俗派坐乐两种。八拍坐乐 *** 由僧、俗两派乐社演奏,主要以坐乐之一部分头(帽)中的头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乐社的八拍坐乐 *** 多用双云锣演奏尺调乐曲。其结构特点(坐乐前部):帽:开场锣鼓,起。身:匣头匣(八拍鼓段);耍曲;二匣(八拍鼓段);耍曲;三匣(八拍鼓段);清吹。尾:垒鼓,退鼓。俗派坐乐在乐曲结构上除不用花鼓段、别子两种体裁的乐曲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开场锣鼓部分全部应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气势浑厚,情绪热烈。曲子"打扎子"(又称"前扎子")部分,是俗派坐乐 *** 有的体裁,善用多首不同调 *** 的乐曲联缀演奏,曲间 *** 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气。6表演特点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7保护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工作始于1951年,主管单位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简称“西北音协”,后易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该会于1955年3月6日成立)。当时参加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先有在西北音协任副主任的李石根和西北音协的音乐干部樊昭明,后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何钧。1953年5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李石根、杨荫浏、何钧等对西安城隍庙、东仓、西仓、大吉昌、长安何家营、周至南集贤等八个乐社的普查,采访艺人200余人,录音40多个小时,收集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100多册,翻译整理了800多首(套)乐曲,于1959年至1965年编印出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还占有一大批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物(主要是俗字谱抄本)等资料。杨荫浏还发现西安鼓乐以及山西八大套的工尺谱减字谱谱字 *** 和南宋《白石道人歌曲》一脉相承,后来和阴鲁法合作出版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对姜夔词乐的破译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西安鼓乐的发现。1966——1976的十年,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因“ *** ”而 *** 停止。1980年恢复工作。1981年经陕西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唐代燕乐研究室”(隶属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李石根任主任,何钧任副主任,先后参加的成员有曲云、李步云、李明忠、李健正、吕洪静等。研究室成立后,在六十年代油印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补充,于1981年12月——1982年5月,编印了八卷九册、约3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编入自1951年——1981年30年间多人收集的722套(个)鼓乐曲目,1200余首曲牌译谱及部分曲目总谱、歌章等。此期间,李石根写作、发表了《隋唐燕乐述要》、《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体式结构》、《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关于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等 *** ,何钧、吕洪静、曲云、李健正、刘均平等人写有研究唐代“拍”的时值、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关系、工尺谱源流、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西安鼓乐曲体考释等内容的 *** 。李石根还写出了《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浅识》等数十万字的专著(油印本,未正式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安音乐学院冯亚兰教授,武文彬以及后来者程天健、焦杰等 *** ,或记谱,或著文,或出版专集,都为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贡献。全国及海内外音乐界一些知名专家、有识之士任半塘、 *** 鹏、叶栋、何昌林、饶宗颐、许常惠、袁静芳和日本的岸边成雄,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肯,伦敦大学的钟思第,以及德国、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音乐专家曾多次采访了西安鼓乐的艺人、采录者和研究者,对其艺术和研究成果,有很高的评价。随着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引起全国音乐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了“西安鼓乐研究室”,除深入研究西安鼓乐外,李世斌、何钧、李恩魁、李明忠、刘等还参加了《中 *** 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的编撰工作。1987年6月陕西省西安鼓乐演出团进京,参加了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并为“ *** 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西安市大吉昌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乐社、长安县何家营乐社。这次演出,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誉称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19 *** 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 *** 等单位主办,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 *** 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将西安鼓乐20余种体裁的 *** *** 曲目153首(套)编入,约71万字,使西安鼓乐正式载入中国音乐史册。2004年初,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年,西安鼓乐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很快制定出保护开发的计划和措施,对西安鼓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对曲谱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 *** 保护,短短一年就收集了千余首古谱资料和一些音像资料,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演出和活动。2005年初,西安市委宣传部还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抢救 *** 录音和录制,市古乐办组织电视台为老艺人拍摄纪录片,并组织了9家乐社录制了整套的演奏曲目。此外,市委宣传部还拨出专款,与西安音乐学院共同出版了西安鼓乐专辑《雨霖铃》。在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欧亚论坛上,市委宣传部分别召集了数家乐社,组织了机场大规模的鼓乐表演,让中外宾客为之一振。同年年底喜讯传来:西安鼓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8传承意义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 *** 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 ***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 *** 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9世界非遗在阿联酋举行的 ***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间 *** 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2011年 1月14日,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的“西安鼓乐”传习基地在陕西省周至县艺术技术学校 *** 成立,并获得陕西省文化厅5万元的资金支持。[1]
二、周至县集贤镇的基本情况
周至县集贤镇以其“中国鼓乐之乡”与“华夏财神故里”的美誉而闻名,位于秦岭北麓,距离县城东南方向28公里处。全镇总面积294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其中包括6个山区村)和14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3.2万人。该镇以水密桃、猕猴桃、李、杏、核桃等杂果为特产,种植面积超过万亩。
集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四季分明、花果飘香的自然环境,搭配上民风淳朴,使得该镇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内人文景观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近年来,集贤镇正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古乐之乡、华夏财神故里、秦岭国家植物园、集贤产业园等名片,全力打造四大经济板块,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经济新区。
集贤鼓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 *** 和 *** 教科文组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贤镇因此被命名为中国鼓乐之乡。
赵公明故里作为全球华人敬仰的财神文化圣地,正依托西安曲江对道文化展示区的建设,被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旅游文化景区。投资十亿元建设的财神文化区已开工建设,农业博览园也在积极实施中。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集贤镇,由多级 *** 共建,规划面积达639平方公里,旨在成为中国人最早的国 *** 园。年内将实施 *** 新村建设,为植物园的发展奠定基础。
集贤产业园作为周至县经济发展的主 *** ,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集贤镇的社火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打社火”和“耍社火”更具 *** *** 。然而,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从以前持续到正月十七八的活动,到现在往往初二就难以开始。这既可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让人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周至县集贤镇基本情况
周至县集贤镇,被誉为"中国鼓乐之乡"和"华夏财神故里",坐落在秦岭北麓,距离县城东南约28公里,面积达294平方公里。这个小镇由19个行政村(其中6个为山区村)和141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约3.2万人。集贤镇的特产丰富,以水密桃、猕猴桃、李子、杏和核桃等多样化的杂果闻名,种植面积超过万亩。这里的风光宜人,四季分明,生态优美,民风淳朴,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贤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鼓乐的重要发源地,已被列入国家级和 *** 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贤镇也因此被国家 *** 认定为"中国鼓乐之乡"。另外,赵公明故里——华夏财神的诞生地,正吸引着全球华人的关注和投资者的目光,投资十亿元的财神文化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农业博览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集贤镇更是绿色发展的典范,秦岭国家植物园作为国家级项目,占地面积63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位于集贤镇,年内将推进殿镇、金凤 *** 新村建设,成为未来中国人心中的绿色" *** 公园"。集贤产业园作为省级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是推动周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集贤镇的传统习俗,如"打社火"和"耍社火",这种充满活力和民俗特色的活动,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挑战。曾经,从正月初二开始,村民们会以独特的方式互相挑战,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尽管如此,这些传统依然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希望它们能在下一代中得以传承。
关于鼓乐之乡周至和周至有啥景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