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闽南书画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书画之乡是哪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闽南书画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关于闽南古厝的诗句
1.求些关于闽南的诗句
描写酒的诗句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满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轩竹。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 *** 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 ***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 *** ,醉后各分散。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燕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 ***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晨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酒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
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
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
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2、闽南古厝的开间: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
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
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之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3、闽南古厝的榉头: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 *** 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
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更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 *** 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独具特色的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更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 *** 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3、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4、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
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
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 *** 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上面的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
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二、讲究细节的可视 *** 和图象故事的可读 ***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
唐昭宗光化年间后开始有闽南古厝。
闽王王妃被赐可建皇宫式的房屋, *** 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于是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就是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 *** 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陈泗东祖籍金门,出生在泉州,乃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陈师海、 *** 陈仲瑾是晚清举人,他的外曾祖许祖淳为泉州光禄卿许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应金门吕世宜聘请主讲“浯江书院”。他写得一首好诗,20岁就被人誉为才子。
87年他恢复原祖籍地金门身份时曾写下三首七绝《怀乡》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 *** 年)重修。
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之一峰”之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说儒师开绛帐,丝蔓长手衍儿孙。草庵摩尼教遗址类别:名山胜水 *** :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 *** 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 *** 基础,吸收 *** 教、 *** 和古巴比伦的 *** 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 *** 。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 *** 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 *** 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 *** 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 *** 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 *** 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
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
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 *** 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
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 *** 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 *** ,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 *** ,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
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 *** 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 *** 明书立。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野诗集》等)《万 *** 草庵得家字》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秋访草庵》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二、闽乡茶文化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我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闽乡茶文化风景线。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 *** 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
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 *** ,茶在福建已有上 *** 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我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 *** 、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尝试乌龙茶 *** 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
后世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戴忱题刻于莲花石上的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欧洲。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后世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 *** 几更今古;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
北宋丁谓《咏茶》;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蔡襄撰《茶录》;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都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
据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260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我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 *** 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我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陆廷灿《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董天工编《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 *** 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和同治年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 *** 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 *** 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 *** 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
*** 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
武夷茶文化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有人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 *** 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我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 *** 天”的36峰、99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安溪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历代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 *** ,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
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
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三、闽南的当地名人
李光地(1 *** 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1 *** 2年出生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颜思齐(15 *** ——1625年),宇振泉,福建海澄县人。生 *** 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 *** 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 *** *** ,招徕漳泉 *** ,对 *** 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之一位开拓 *** 的先锋”。《 *** 通史》为 *** 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 *** 义者、收复祖国 *** *** 的业绩载入史册, *** 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黄道周(1585~1 *** 6年)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黄道周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 *** 》、《石斋集》等。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省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陈化成(1776——1842)是 *** 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 *** 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 *** 、教育家、慈善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 *** 、民族教育、 *** 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 *** 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 *** 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 回归!
林语堂( *** 5~1976年),福建龙溪(现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 *** ,一生著述颇丰。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 *** 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 *** 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 *** 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之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 *** 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 *** 7年任 *** 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黄仲咸(1 *** 0-2008.7.30)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人。幼承堂训,少怀 *** ,高小修业未满,便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 *** *** 后,慨然捐资2000余万元,先后为南安市中小学和医院建造各类楼宇40幢,又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至今有16500多名师生获奖或受助,奖助金额560多万元。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的基金。黄仲咸先生为振兴家乡教育,不惜变卖家产,倾其资财,至今已捐资2亿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 *** 多次授予金质奖章,并于1995年为其树碑嘉奖,同年国家教委授予“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1999年光荣地应邀参加“中华人民 *** 国成立50周年庆典”。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