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琵琶之乡是哪里,琵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闽南琵琶之乡是哪里,以及琵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福建 *** 吴的人主要在哪里
  2. 古筝分多少个派别 北派是哪里的将详细的写下吧~
  3. 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一、福建 *** 吴的人主要在哪里

1、黄龙族吴氏:基于泉州古城西郊黄龙江滨(今晋江)两岸纵横20平方公里。

2、泉州鲤城区浮桥镇:延陵、坂头、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东边、黄石头、五羊、林美、金浦、金鸡、霞洲、浮桥街、塔顶吴、高山义门吴、山美吴。

3、泉州鲤城区江南镇:乌石、后墩、官林、后头、小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4、丰泽区北峰镇和清源农场: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边、前山、花园头、水流坑、洋西桥、乌墩白水岭。

5、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博头、丰州南门、丰州东门。

6、南安市洪濑镇:洪濑街、湖尾小路村、进坑村、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

7、南安市霞美镇:麻山、后房、下福。

8、泉州晋江池店镇:高坑、华洲东山、水田霞美。

9、明朝《闽书》卷之九方域志载:岸上(黄龙江岸)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

10、黄龙族吴氏是季札后裔,属吴征生支派。黄龙族吴氏1世祖吴礼孙。先祖自吴琚以下至吴礼孙的几代为: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29世,海内外数十万人。

11、一世吴礼孙:1215—1374,配陈氏(1221—1278),子三:长子吴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子吴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子吴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

12、二世吴景政:1249—1328,娶蔡氏妙清(1260—1343),子六:吴君用、吴君济、吴君弼、吴君辅、吴君锡、吴君赐。

13、二世吴景兴,后裔居于晋江市和石狮市等地。

14、三世吴君用:1278—?,娶陈氏,子三:吴观生、吴观应、吴观庆。分居永春县梧板与南安县的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博尾等地。

15、三世吴君济:1280—1350,字和卿,号龙溪,娶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子七:吴希宪、次子吴希文,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子吴希礼、四子吴希勉、五子吴希舜、六子吴希禹、七子吴希敬。

16、福建省南安市水头村吴氏:水头村古称鳌海境,亦称湖内村。吴精一、吴精直。自7世字辈: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2000年已传至周程代。

17、福建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吴氏:始迁祖吴启勋讳绍祖,是泉州黄龙族1世祖吴礼孙传3世三房4世祖吴希圣之长子。于元末(1361年)迁居后店村。

18、福建省惠安县洛阳街尾吴氏:始祖黄龙族4世希圣之次子于元末迁居此。

19、福建省德化县三乡吴氏:黄龙族吴氏3世五房吴君锡之孙吴晖肇基永春吴坑。德化朱地村吴氏是泉州黄龙族迁入,始祖吴源、吴润。

20、黄龙通族六十四字行:12世起0字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已之义: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21、黄龙族文化艺术:南曲亦称“南音”是一种古典乐曲。四管合奏:琵琶三弦、二弦、洞箫、璧板。

22、莆田史称“兴化”,统称闽中,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始祖为吴祭、吴瑞、吴良、吴兴。系太伯第62世孙,季札第44代孙:太伯...季札-征生-启蕃-翊-售-弥庸-勾馀-厥由-涉-平-申-芮-臣-回-右-著-允陵-全-隆-复兴-章-汉-成-[日于]-胜-恢-佑-凤-驾-库-猛-神霄-均-铨-授-渊-国宝-祯-颂-琳-绳祖-萝献-惠达(讳铎任建安刺史)-吴祭、吴瑞、吴良、吴斌。从兄弟吴荫、吴发、吴兴。

23、分布:黄石水南玉塘吴氏:吴祭第17世吴隆后裔吴天顺。东甲吴氏:吴祭后裔吴天宇,吴瑞后裔第23代吴重谋由东华迁居。

24、江东五吴亦属吴祭后裔:环浪吴氏:祭-烈-缘-占-资-舍-嗣-当-察-翊-绎-裕-叔告(状元)-起沪-圭老。孝友吴氏:吴诹长子吴声[火亘]于宋代由城厢坊巷迁江东。祭-烈-缘-占-资-舍-嗣-当-察-翊-叔雅-诹-声[火亘]。福清吴氏:吴祭第14代吴元益于宋代迁福清石塘。其9代孙吴美玉官居广州府通判,自广州返福清,路过莆田,见江东环境优美,遂居。东甲吴氏:吴天宇于明朝由北高后吴迁东甲。世立吴氏:迁徙不详。

25、华堤吴氏、下江头三吴:都是吴祭第23代孙吴泮孙吴万代、吴万利后裔。华中村吴氏:吴祭29世孙吴学周由水南龙度迁居。华东村吴氏:吴祭第14世孙吴元华之曾孙吴翊由吴岱迁居。沙堤:吴祭14孙吴元华之玄孙吴朝始祖。天马吴氏:吴祭19世孙吴竹溪开族。清江村:吴祭16世孙吴佛宝迁居。黄石长坑下坂吴氏:吴祭12世吴仲举开族。黄石东井、龙度、华中、后诛、城厢吴镛支系:祭-烈-缘-羽-清-[土高]-严-士敏-确-某-汝恭-丛桂-胜龙-复-天就-富-鸿祖-镛。

26、福建莆田市吴兴支系:吴兴( *** 6-709),吴竟次子,字起祖,号长官,太伯70世孙。

27、福建省永定县吴氏:大多是江南吴氏始祖吴宣之孙吴宥的后裔。吴宥,号承顺,宋进士,敕封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吏部侍郎。生于 *** 8年。

28、福建省南平市吴氏:《崇寿寺碑》载,875年左右,河南固始人吴卓首次入闽为官,共父吴[禾遂]太伯68世孙,因黄巢之乱,兄弟四人弃任入闽,至今1135年,定居南平南山已1091年。

29、福建周宁县狮城镇南源村吴氏:先祖吴胄。后裔南源村开氏祖吴仁部,是吴晟的第五子。吴仁部946-1009,北宋初年任统兵大使。

30、福建省南靖县吴氏:始祖一:吴承顺;始祖二:吴薪。

31、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吴薪—吴孔辉支系。

32、福建省平和县壶嗣吴氏:始祖吴文应。祭-烈-缘-詹-资-舍-嗣-富-察-翊-绎-裕-叔告-起渥-强老-尚彬-清溪-汉一-伯和-文应。新碑乌石吴氏:始祖吴则惠,系念二郎吴岳之次子。泰伯...吴宣(71)-纶-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九郎- *** 郎-念二郎(79)-则贤、则惠、则茂。岭下村吴氏:始祖吴峻岭,其字辈:峻敦道忠成直一毓国永元文时,文章经国盛时世振家声统绪承源继宗基甲第荣。九峰镇、坂仔镇、文峰镇吴氏:吴伯亮之孙吴云传始祖。

33、福建省诏安县吴氏:吴祭15代吴强老始祖。

34、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劳光村下店吴氏:澄-京-当-德聪-师-宗禄-达江-一槐-调炜-思佑-克明,克明始祖。

35、福建省漳浦县吴源、吴岳支系:强老派开基始祖吴源,字端本,号强老。浯漾派开基始祖吴岳。

36、福建厦门市同安区新店镇霞浯吴氏:始祖吴潜。二世吴极、三世吴昭。

37、福建省福清市玉塘吴氏:始祖吴元益。祭-烈-缘-吉-寅-安-建-复-玖-骥-刍-汝梅-匡-元益。玉塘村吴元益、塘西村二世吴汝守、岭头村二世吴汝宇、吴塘村二世吴汝密、下梧村八世吴公谭、后笼村8世吴公言、溪东村7世吴稔、城关楼锦霞东巷7世吴稹、瑞亭村7世、敏营村7世吴稠、官垣村3世吴伯龙、吉岚村7世吴三官、前薛村3世吴伯鲁、后园村7世吴长发、吴厝村3世吴伯侨、倪博村19世吴开旺,另无法落实的高仑村、龙塘村、东坪村、观音博村、溪南村、北屿村、上迳镇、渔溪镇、镜洋西边村。墩头村吴祭长子吴凤始祖、三星村、勤寿山村、玉博村、东台村、下施村、里坑村、石蕊村、红边村、雷底村、北山顶村、宣口村、东林村、东庆村、西山村。玉塘吴氏以吴元益为1世,其字辈为:左昭:元、汝、伯、善、硅、智、穆、公、朝、从、臣、国、承、贤、梦、廷、昌、朝、进、启、绍、章、茂、继、古、唐、虞、<-1993年续->守、大、则、可、作、良、箴、易、直、温、和、世、代、上、承、祖、武...;右穆:以、光、世、彦、景、用、时、伯、叔、思、汝、于、有、载、元、侯、孔、振、开、宗、绪、孝、裔、传、荣、起、德、辉<-1993年继->存、诚、心、用、宏、至、道、安、祥、宽、厚、久、远、垂、裕、孙、谋...玉塘文化:吴氏宗祠: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祠联:太伯推位肇基梅里万世师表称至德季子让国躬耕延陵百代帝王颂嘉贤;玉树发千枝根从渤海塘水分万脉源出延陵。

38、福建省福清市吴荫支系:885年始祖迁居。

39、吴姓是中国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宝岛的历次统计中,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郑成功渡海收复宝岛,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招收了不少吴姓兵士有关。

40、顺治年问,两省人民赴台者更多,也有不少是吴氏。所以宝岛的历史人物中,姓吴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宝岛道吴大廷、画家吴鸿业等。

41、吴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 *** 的长兄泰伯后代于吴地,国灭之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吴地,就在现在的江苏无锡一带。

42、查阅多种族谱,可以划出吴氏入闽入潮的迁徒路线。

43、吴氏自一世季扎之后,传至六世为弥庸。弥庸的后代有从吴地迁河南者,传至第五十世有吴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闽,遂定居莆田县。吴祭为吴氏入闽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黄石山。

44、吴祭生有四子,其子孙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连城、诏安、泉州、厦门等市县。至南宋理宗年间,有吴养行,号千十郎者,乃吴祭之十三代裔孙,由福建来潮州府潮阳县任武官之职。任满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这吴养行便是吴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吴冲一,从福建诏安迁来饶平高堂定居。这吴冲一乃吴祭之 *** 。吴冲一是为饶平高堂吴氏始祖。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45、总的来说,今日居住潮汕的吴氏,基本上是这两派迁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闽始祖吴祭派下。正如南澳吴氏族谱的编纂者在序言中所说:“虽则来回不同,迟早有异,然则三江殊流,会出于九河,终归苍海。”皆属开闽始祖吴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吴姓人家,系由宁化石壁村迁来,由客家吴氏而渐同化为潮人吴氏,也是同出一祖。

46、初居潮阳之吴养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阳龙砂(谱中称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东陇。

47、吴氏入潮虽缺少了一点戏剧 *** 和传奇色彩,但这个在总人口数量居显要地位的姓氏,在历史上却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与苏轼同时代的吴复古。他是北宋时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吴养行,名气也比他大得多。吴复古及其先人何时由何处迁徙入潮,后代世系也无从排列,故不敢把他定为吴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苏轼的 *** ,潮州八贤之一,这是人所共知的。他 *** 行高洁,蔑视功名,终生悠游归隐,民间曾流传着不少他的佳话。他是潮汕吴氏的光荣。至南宋,又有皇宫教授吴厝。《海阳县志》有关于他的记载,吴厝墓在新津溪与梅溪之间的渔洲上,是一处对研究韩江三角洲形成历史和人文发展史有价值的文物。

48、 *** 8月间,澄海 *** 办来了3位宝岛同胞,自称是县对 *** 的 *** 让他们来这里的。原来,这3位宝岛同胞是回 *** 寻根访祖的。据他们自己介绍,他们3人皆姓吴。先祖是郑成功部下。郑成功收复宝岛后,他们在宜兰县定居。至今已传了十几代,人口有200多人,还建有吴氏宗祠,修有家谱。先祖曾告诉子孙,咱们的老家在广东省潮州澄海县吴厝乡,乡边有一条河,村口有丛破布树(乌桕)。世代为农,农闲下海挨楫(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现在生活较为 *** ,族人拟重修族谱。为此事特回 *** 寻访宗亲,接续源流。他们介绍完情况,还取出携带来的手抄族谱,真的在之一页之一行上写云:“硕祖(他们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随郑国姓爷渡海来潮。”另有一行小字注明祖籍乡里特征。 *** 办的 *** 很热心,赶忙打 *** 到各个镇询问,但终无回音,宝岛同胞只得怏怏而回。

49、清初,为隔离郑成功与县民的联系,防止有人投向郑成功,澄海实行裁地政策,滨海人民一律内迁,连澄海县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沦为 *** ,复县后模样已大变,澄海已不再有吴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树了。近400年沧海桑田,世事巨变,谁还记得当年村中有人随郑成功去宝岛呢。但既然同胞言之凿凿,郑成功曾来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记载,用心查找,或许有个满意结果,使台胞了却多年心愿。

50、三千多年前诞生于江苏的吴氏,其枝叶的很快蔓延于长江以南各地,是理所当然的事。

51、著名的姓氏学者罗香林教授,曾经写了一篇「吴氏源流考略」,文中对于吴氏自江苏扩展到闽、粤地区,乃至进一步分衍到其他各地的情形,都有极为精湛的考证结论,是每一位吴姓 *** 必须一读的重要文献,该文的全文如下:

52、「吴氏受姓,始于周初泰伯至德公。当其让位,居荆蛮(即今江苏无锡县界梅里乡),荆蛮人慕其高风.立为勾吴长,其弟仲雍继之。厥后周章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吴之得名,实始于此,其由来远矣。

53、春秋时,吴王寿梦立,周封吴为子爵,由是称霸中原,而吴益大(见吴越春秋)。先是寿梦公,欲传位季札,札让不受,遂封于延陵,故曰延陵季子,后又封于州来(即今安徽凤台县),又曰延州来季子,则季札之让,与泰伯殆有后先媲美者焉。

54、自周末以及秦汉,其子孙散居于长江流域等省:后汉时有吴汉,为大司马大将军;吴恢为南海太守,吴佑为胶东相;东晋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后升晋尚书。又隐之公曾孙吴猛,为二十四孝之一,亦犹是泰伯公之支派也。

55、迄自唐代则有唐太史兢公,为江南始祖,其来孙简公,因仕蜀而居闽州。简公之子宣公,字机蔡,于后晋天福元年,由蜀地携眷渡江而南,乃江西临川、南丰、祝家山等处居焉。

56、按宣公之 *** 福,编有实录,云:「吾祖宣公,随父任居蜀阆州(今四川阆县)兰台谷巫锡山,娶盂知祥嫡妻何氏女。五代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 *** 前九七八年),外祖知祥即蜀主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为驸马宣成公,祖母为孟氏夫人。吾祖夫妇,有深远之虑,携卷回籍,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 *** 前九七六年),时吾年四岁,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与父纶公,叔经公、绍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留二叔经公居此,又与父纶公、三叔绍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家庄,后又徙居祝家山金斗窠将军出洞形居焉。时后汉乾佑元年戊申( *** 前九 *** 年)九月……按纶公次子宥公,居祝家山,迁山塘隐居,即今福建汀州宁化。宥公次子坤二公,由宁化迁永定。

57、坤二长子泰甫公,为宋执事郎中,生子二:长四五郎,传梅县、大埔、丰顺等处;次四六郎,传广东、江西等处。坤二公第三子吉甫,宋进士,任广东博罗县知县。长子五四郎,传下九子:长千一郎,传永定大坪里、石门、冈下等处,次千二郎,传永定大坪里、高陂、塘下等处;三千三郎,传小新村、条鱼、竹寨等处;四千四郎,传丰田、赤迳等处,五千五郎,传胜运、水槽迳、洪山塘等处;六千六郎,传漳州、云霄等处,七千七郎,传广东断铁背、云坪、及海丰等处,八千八郎,传河源、梅县等处。

58、又吉甫长子五四郎之长孙 *** 郎,生下九子:长念一,传梅县南口,奇峰、嵩山等处,,次念二,传蕉岭、高思、丰裔、徐溪等处,三念三,传梅县、珠王坑、松溪、松口、蕉岭、徐溪等处;五念五,传平远、东石、畲脑等处;七念七,传梅县、葵岭等处。

59、又泰甫公之玄孙伯五公,开基龙川李埔柏树下。后传至法猷公,迁兴宁乌池油寮围。法猷公生下九子,各散居于兴宁、五华、龙川等处,及迁徙各省,不可胜记。

60、上文所述吴吉甫公长子五四郎长孙 *** 郎,生下九子,五念五所传平远、东石、畲脑等。处一支吴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间,亦多迁移至四川新繁、灌县等地者。平远吴敬轩教授,昔年撰『二亲六一双寿恭述』,颇夹载其事,其文略云:

61、『先是,蜀中明季张、李乱后,炊烟都绝,清初他省 *** 入蜀,相望于道,吾族健者,亦多驱车入蜀。至道、咸间,居成都,属邑温江、新繁、灌、崇宁等处,所云川西坝者,已数世矣文甲公英年迈往,同治末,借族人等,徒步入川(公自云:经赣南、湘潭、洞庭、常德、湖北,抵重庆,而入成都,凡二月余而达),居郓、灌、新繁诸邑四年,数以病废,无所得,遂东归,时年二十九矣。「此不特可睹清初平远吴族移川景况,且可推荐当时经行途径也。」此外本省吴铜先生所编的一项「吴氏族谱」,对于吴氏的南迁入闽、粤,也有下列的记述:「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吴祭由福而南,先居莆田,然后子孙分支漳、泉各地。今之晋江、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诏安、莆田、广东饶平,皆祭公之后。」

62、以上两项文献,说明了唐朝末年及五代时期两支吴氏辗转入闽的情形。不过,长时以来在闽粤地区人多势众的吴氏,在血统的归属上,当然不会仅有这两支,「漳州府志」的记载,在唐初 *** 伏开辟漳州时,他的部属之中,便已经有吴姓在内,由此可见吴姓在闽粤的盛况,绝不是一天造成的。

二、古筝分多少个派别 北派是哪里的将详细的写下吧~

1、中国的古筝流派,约有九种,它们是:蒙古筝派、 *** 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渐江筝派、河南筝派、秦筝派、闽筝派、潮州筝派。有五个筝派是历史悠长比较主要的,它们是: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

2、陕西派——《呜呜歌》就是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古筝一直是“秦声”的伴奏乐器,后秦声演化为“秦腔”。在陕西眉户中,筝也曾经是伴奏乐器之一,眉户曲谱也即为秦筝演奏谱和陕西流派筝曲。

3、技法特点——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

4、河南派——源于“大调曲子”(鼓子曲)。是一种以曲牌联缀为其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流派所赖以生存的根基,筝伴随着鼓子曲得以生存和发展。

5、筝独奏曲分为“板头曲”和“牌子曲”。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

三、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漳州(含各县)有涉及历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岩寺:曹岩寺遗址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东2公里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于宝历三年(827)始建,清末毁。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可见三进殿堂基址,第二进面阔32米。

赤草埔陶窑遗址:赤草埔陶窑址 [平和县九峰镇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兜窑址:山兜瓷窑址 [平和县文峰镇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昆船山遗址:九昆船山遗址 [平和县南胜镇龙心村北1.5公里青铜时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岗遗址:瓦窑岗遗址 [平和县长乐乡联三村西北500 *** 铜时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城遗址:牛头城址 [平和县小溪镇县 *** 校内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城墙残长23米,高4米,宽1.5米。城门门额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畴拱极”。两侧各刻张渊源诗句:“元世来作避秦人,祖居云雯成故迹。明时得逢建武日,旧居*42溪肇新营”。

官峰窑:官峰瓷窑址 [平和县霞寨镇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堂:又名罗寨庵,在平和九峰复兴村。祀晋 *** 、谢玄。

东门头牌楼:位于平和九峰东门城隍庙口。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表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而立。

贞烈坊:位于平和九峰下北村顶仓东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儒士杨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钟腾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黄国梁宗祠府宅。

黄梧宗祠:在平和国强霄岭村。为黄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黄梧建。

厥宁寨:又名丰作厥宁寨,俗称,寨仔。在平和芦海芦峰村。乃由圆楼与楼包组成的,平面呈五大圆圈、总直径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林氏家庙,是辛亥 *** “ *** 运动”闽南军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顺治年间(1 *** 4-1661)建。

吴凤宗祠:吴凤宗祠 [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追来堂:杨厝追来堂 [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历朝有重修。

威惠庙:威惠庙 [平和县九峰镇东门外城东村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陈圣王( *** 光)。庙占地面积474平方米。建筑分两组,以南北座向相对而成。始建开基庙,坐北向南,前殿已毁,现存建筑面积120方,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分前门,厢房,正堂。正堂为歇山顶。空间开阔明敞。枋、斗拱朴素无华。出昂头,均保存宋元风格。

高隐寺:高隐寺 [平和县大溪镇赤安村高隐自然村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期始建。祀观音。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门,走廊,佛堂。主建两侧为厢房。前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祀弥陀。走廊硬山顶。佛堂依山而建,双层阁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走廊左侧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节孝坊:何氏节孝坊 [平和县坂仔镇东古洋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为旌表员生遗孀何氏守节育儿而建。

*** 大宗(包括义祠): *** 大宗 [平和县九峰镇城东村县后山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间(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庙:曾氏家庙 [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二中大门左侧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元年(1573)始建,历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县九峰镇大洋坡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县芦溪镇东200米路口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 *** 时期,红四团以此为驻地和活动地点。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县小溪镇坑里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济阳堂:济阳堂( *** 家庙) [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心田宫(包括赖氏家庙):心田宫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赖氏家庙 [心田宫东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庙:新寨庙 [平和县霞寨镇建筑村城自然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中溪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总兵府(及诰封亭):总兵府 [平和县大溪镇店前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距庙西北向200米圩内,有“诰封亭”,六角。砖石结构。亭内立碑6通,记述康熙十三年(1674),陈升随康亲王率兵进 *** 平定三藩乱的功绩。

“卧龙洞”等摩崖石刻:卧龙洞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于路口山石上,刻有楷书“小龙湫”三字,字径0.33米。落款炎“微垒居士”,字径0.07米。据林氏族谱记“微垒居士”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隐士之号。

树坑村摩崖石刻:树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树坑村东南200米的山崖上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竖刻行书:“望瀑”,每字高0.32米,宽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约0.08米。据林氏族谱记述,系南宋隐士“微垒居士”所书。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国”: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水口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巨石上刻楷书“漳南佛国,龙泉胜境,南无 *** ”字径1米多。

方头墩摩崖石刻:方头墩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乐北下村方头墩水口道内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石雕:石雕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内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记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记事题刻 [平和县九峰镇塔山六角亭后50米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宽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佥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师谢敕,帅师由此进征饶平逆贼张琏等,首从就擒戳,次月尽班师”。记述俞大猷、谢敕征讨并擒获张琏的史实。

平和县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轮机厂,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现由平和博物馆收藏。碑长2、62米、宽1、01米、厚0、12米,为明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文林郎黄道周撰拜书,碑记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县的经过及颂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秀峰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块约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为“军还军,民还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齐示”。每字0.1米见方。字迹清晰,书者不详。

后溪村口东岸界牌、摩崖石刻:后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东1公里处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坪乡农民协会旧址:上坪农民协会旧址 [平和县九峰镇积垒村一坪 1 *** 6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 *** 6年, *** *** 员朱积垒在此开展 *** 活动,建立 *** 组织,成立了平和县之一个农民协会。

旧址上坪村朱氏宗祠,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墙上保存有农民协会书写的“二五减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

红三团团部遗址:红三团旧址 [平和县国强乡 *** 院内 1936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1月,红三团闽和南特委在此召开过六次重要会议,讨论有关“ *** 合作、共同 *** ”和红三团赴漳浦县整编等事宜。

旧址陈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仅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红三团北上集中处:红三团北上 *** 集结地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 1938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闽南各路 *** 武装在此集结、整编为 *** 第四团,北上 *** 。集结地为平和县中山公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特委机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寨乡东南方红仔山,红仔山亦称“红军洞”,1932年邓子恢受 *** 委派在此组建“闽南”特委,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团主要驻地。

焦山窑: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胜镇东向15公里欧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禅宗高僧杨义中创建。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塔殿组成,重檐歇山顶。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属文物众多,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讽撰文之《三平广济 *** 行录》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贤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筑,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现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师的寺庙已近百处,遍布海外华人聚居地,仅 *** 宝岛就达20多处,是联结海外侨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平寺还是我国新 *** *** 时期的重要 *** 根据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和第九团会师三平院,成立苏维埃 *** ,建立闽南特委,使三平寺成为当时闽西南 *** *** 的中心。

慈惠宫: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历清、 *** 及19 *** 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观音,嘉靖后,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于正殿右侧设戚及部将神位。建筑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石、砖、木结构。前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脊装饰繁丽,显出较高工艺水平。后进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屋顶脊贴式瓷构件。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拜亭)、回廊、正殿组成。明间正殿悬挂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题咏“白云深处”匾额。

琯溪大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小溪镇民政八一服务社后,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 *** 光。庙前门及走廊已毁,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硬山顶。

侯山宫(侯山玉壁等石刻):县文物保护单位。

萃文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水门巷,始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碧楼前,据传,,该井始建于明代。井呈八角形,无井圈,外沿宽4米,井口宽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为基石,上部为鹅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细花岗岩条石,以八卦图格局铺砌,八卦井 *** 原用高1米条石,环竖一周作为护栏,供取水人搁置扁担或杂物。今井沿条石上面尚遗存护栏方形、圆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该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黄田村族人主要饮用水之源。(据族人说,明万历二 *** (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维持一天,隔天发生大 *** ,时县城东墙震塌十多丈(查:与史实吻合)。族人称奇,敬为神井。

林氏宗祠: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庙座向东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观音菩萨。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依次为前门楼、天井、两侧为厢殿,砖木结构,抬梁式硬山顶。正殿明间尚保存一对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庙前右侧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 *** 光平闽时,曾于此岩扎防,石上刻“扎营地——松溪慈恩”“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迹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惜纸塔及白石庵: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峰镇平和县东门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现存为光绪己未年( *** 5)重建,青砖砌叠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层空心砖塔。平和文庙落成后,为 *** 科举乡试废弃文章字纸,特选县衙东北白石岩,建此砖塔,体现“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为惜纸塔附属文物,位于惜纸塔东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米,平面呈长方形,并排开列,为人字架七檩穿斗式结构。梁架简朴无华,供奉南海观音,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好胜地。

孝经堂(福田家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 *** 4年),历康熙、嘉庆重修,砖木结构。

孝思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崎岭乡诗坑村,始建清初(1 *** 4-1661),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布局依次为前门厅、天井、两侧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顶,木作梁架用材硕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筑保存完好。门前一对“喜鹊荷花”抱鼓精细石刻及堂内完好的梭形柱,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衍庆楼: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下楼,建于清乾隆,属圆形生土楼,外墙生土,内为青砖的土木结构,楼高三层。八开间,二进单元式。直径23米,面积615平方米。各单元均三进结构,以前门、天井、厅堂组成,具有较强的私密 *** 和家庭 *** 。在各单元二、三层朝内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户户相连。既利于各户的凉晒,亦可作为内廊环全楼各单元走动。衍庆楼小巧玲珑,保存完整,对研究福建土楼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 *** 、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 *** 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 *** 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 *** 、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

浒茂东门 *** :浒茂东门 *** 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枪城遗址: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 *** 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庙: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 *** 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 *** 之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 *** 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晏海楼: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

岱仙岩康长史祠: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

高美亭石古井: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 *** 庙前院南宋市文物保护单位]

柯坑石古井: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市文物保护单位]

壶屿石桥: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凤山岳庙: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龙鹫堂:龙鹫堂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 *** 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翼晋宫、杨氏牌坊: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应寺: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琵琶之乡是哪里,琵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第1张图片-

万安楼: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 *** 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位于龙海隆教乡黄坑村。南太武山东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与厦门岛的五老峰隔海对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处,名胜古迹24处。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九龙江北溪西岸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邺山讲堂是明末黄道周讲学处,著名学府。现讲堂已毁。周围 *** 上刻有黄道周书“蓬莱峡”(字径0.6米)、“芙蓉峡”(字径1.3米)、“鸟道不绝风云涌”(字径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径0.6米)。还有龙溪人、乾隆(龙辰1748年)进士黄宽题“黄岩洞”、“静如太古”。黄可润题“得珠”、“冠峰”、“蕉叶”等。

靖海将军施琅功德碑:位于龙海石码龙海桥琵琶街90号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后废。现碑尚存,碑高3·2米,宽1·2米,厚0·8米。碑额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两旁为二龙夺珠和鹤鸟图案,四周饰以花框,正文记载靖海将军施琅平台功绩,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清顺治间随芝龙投诚,授同安副将,康熙间擢水师提督,统兵平 *** ,荡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许提督碑亭:位于龙海港尾亭仔岭下。清雍正年间为许良彬建。亭为四方形,重檐堆脊顶石结构,亭高4·5米,宽2·86米。亭上横额有“钦赐祭葬”题刻,亭中竖一高3·03米、宽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师等地方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带纪录二次,赐谥壮毅文斋许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许良彬,字质卿,龙海东园人。自幼研读孙、吴兵法,后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门参将,升至厦门水师提督。诰授荣禄大夫左都督,加赠太子少保,卒谥壮毅,赐全祭葬,晋赠光禄大夫。钦赐祭葬于漳浦亭埕村。

红军洞:樵坑山红军洞 [龙海市程溪镇白云村 1931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故居:王占春故居 [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 1905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镇邹塘村人, *** *** 员,闽南 *** 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县尫仔石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王占春创办夜校校址:南坑夜校旧址 [龙海市程溪镇南坑村 1 *** 7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为祠堂,面积2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有庭院,正中是大厅,两边为厢房。

红军游击队队部:在龙海市东泗乡卓港村。系砖木水泥构筑的三层西式楼房( *** 教堂)。1932年,苏静和苏精诚在海澄组织一批贫苦农民筹集了30多条 *** ,成立一支游击队,苏精诚任队长、苏静任 *** *** ,以卓港为据点。并与红三军的十九团,红四军的二十八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布置的宣传、筹款、带路及翻译等任务。后来,游击队大部分队员编入“红三团”地方部队,苏静、苏精诚参加了 *** 红军。

中山亭:中山亭 [龙海市石码镇中山公园 1 *** 4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盖山: [浮宫镇田头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 [榜山镇平宁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 庙: [角美镇埔尾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石码镇解放北路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洲慈济宫: [角美镇石厝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太傅庙(又称积苍庙): [颜厝镇古县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惠宫: [海澄镇黎明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隐宫: [角美镇田里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顺祠: [榜山镇芦州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 *** 年重修。祀 *** 神像。祠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大门亭、埕院、祠堂。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堂内保留着清代花岗岩雕刻石鼓1对。

壁荣宫: [白水镇白水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镇外楼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镇玳瑁山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都护墓: [角美镇石美村唐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中宪墓(七省巡按墓): [东泗乡渐山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李中宪墓]

*** 宫: [白水镇山边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岩: [九湖镇衍护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祠堂: [白水镇山边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礁关帝庙:位于角美镇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现为明代建筑物,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辅信将军庙:位于东园镇东园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次修茸。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分前后两座,单檐歇山顶。内有宋圆石柱一对。明清柱础、石雕对联等。另有清同治、民间时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庙:位于九湖镇田 *** 村圆山南侧。始建宋代,现为清代建筑物。

奕德堂、陈氏宗祠:位于东园镇凤山村,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平方米,单檐歇山顶

郑和庙:位于角美镇鸿渐村北向,始建于明未,历代屡毁,屡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歇山顶,单进式,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OK,关于闽南琵琶之乡是哪里和琵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闽南 发源地 琵琶 哪个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