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的谐音成语?赵姓谐音成语大全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赵的谐音成语这个问题,赵姓谐音成语大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带“赵”的谐音字成语都有哪些
  2. 带赵的谐音梗
  3. 有关同音字(赵)的成语

一、带“赵”的谐音字成语都有哪些

带“赵”的谐音字成语有很多,包括:

1.福星高照:指福气好,运气佳,好运连连。

2.昭然若揭:形容 *** 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3.昭若日星: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如同日月星辰一般光明磊落。

4.照本宣科:按照原本的章程、规定等进行宣讲或解释。

5.照猫画虎:比喻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但只是照着做,并不改进。

6.朝令夕改:指政令时常更改,令人无所适从。

7.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一个确定的主张。

8.朝三暮四:形容人反复无常,不可信赖。

9.朝思暮想:形容思念极深,时常回忆。

10.朝朝暮暮:形容时间短暂,日日夜夜都在思念。

11.完璧归赵:指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本人。

12.招兵买马:指为了扩充势力而招募人员,购买兵器。

13.招惹是非:指因为某些行为或言论而引起麻烦或争端。

14.树大招风:比喻权势大,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嫉妒。

15.招摇撞骗:指故意显摆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

16.招贤纳士:指招募人才,收纳贤士。

17.燕歌赵舞:指古代的优美歌舞。

18.乐分龙赵:指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带赵的谐音梗

谐音梗, *** 流行语,指利用字词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玩梗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有人抛出一个谐音梗,大家恰好都听懂了,就会有“自己人”的感觉,满足了人们的身份感、归属感。

而现在很多流传很广的谐音梗,是因为能在沟通中显得“有礼貌”。出于礼貌,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不能只遵从经济原则、完全有话直说,而是要彬彬有礼,委婉一些、多使用敬语。

三、有关同音字(赵)的成语

1、【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2、【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3、【例句】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杨玉如《辛亥 *** 先著记》

4、【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5、【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6、【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7、【例句】惜伪古文罅漏太多,弥缝匪易,虽盛气强词,仍不能~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

8、【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9、【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0、【出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韩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

11、【例句】妻与生用~计,笑而行之。◎清·薄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12、【解释】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13、【出处】《梁书·范缜传》:“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 *** 托赵丁之体。”

14、【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一些人

15、【例句】宋·朱弁《曲洧旧闻》:“俚俗有‘~’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之意。”

16、【解释】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17、【出处】《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 *** ,托赵丁之体。”

18、【用法】作宾语、定语;泛指一般人

19、【例句】俚语有~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牙之意也。宣和间,张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赵圣从俱在 *** ,是时张王李赵之语,喧于朝野,闻者莫不笑之。◎宋·朱弁

20、【解释】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21、【出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22、【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23、【例句】开元中,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净朝隐如丽服靓妆,~,观者忘疲,若类之《风》《雅》,则罪人矣。’◎《新唐书·文艺传上·骆宾王》

24、【解释】秦国的筝和赵国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南朝宋鲍照《代白紵舞歌词》之二:“雕屏匼匝组帷舒,秦筝赵瑟挟笙竽。”

25、【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同“完璧归赵”。

26、【出处】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全璧归赵,飞矢救燕。”

27、【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28、【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9、【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30、【用法】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31、【辨析】~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 *** 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32、【例句】(1)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33、(2)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34、【英译】ret *** nthejadeintacttotheStateofZhao

35、【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36、【解释】原指战国时齐 *** *** 魏国的 ***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7、【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8、【用法】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9、【例句】 *** 战争时期; *** 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 *** 子就急忙撤回。

40、【英译】s *** etheZhaobybesiegingthecapitaloftheWei

41、【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 *** 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42、公元前354年,魏 *** 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 *** 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43、【解释】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赵的谐音成语?赵姓谐音成语大全-第1张图片-

44、【出处】清·王浚卿《冷眼观》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 *** ,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么?”

45、【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赵的谐音成语和赵姓谐音成语大全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谐音 成语 大全 赵的 赵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